中关村呼唤优化“ECO”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众多绿色植物生长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结构,尤其是在热带雨林,这种层次结构更复杂:高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不等的乔木,层层递减,形成森林的主体乔木层;乔木下则存活着品种繁多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同时还有众多附生植物。

  人们很早就发现,在高大的乔木旁,绝对找不到同样高大的乔木。而高大的乔木,往往没有过大的树冠。这便为其他无力生长到同样高度的乔木,提供了一个吸收阳光雨露的空间。

  在中关村的中小企业中,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一家大名鼎鼎的IT企业,把眼睛瞄准了中关村的某块地皮。但是,这家企业在中关村已拥有了不少楼房。为了获得这块地皮,企业掌门人出动了自己的“通天”关系他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给某政府领导连写两封亲笔信,其中的一封长达6页。最终,这家企业如愿获得了那块地皮,并计划要在上面建造其一个更大更先进的“研发中心”。

  一位软件企业老总说:“只要是业内人,有谁不知道,这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是个什么水平?何况,这家企业明明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院,且使用率还不足50%。再要这块地来做什么?真的是为了扩大研发中心吗?显然不是!要地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中关村的地现在太值钱了。”

  中关村的地很值钱。但中关村的地就那么多,张三拿得多,李四得到的就会少。

  到2010年底,中关村已拥有了近两万家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涉及的行业种类,都堪称世界上罕见。经历了30年的发展,中关村的企业群已经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结合的企业生态系统。

  但是,近年来中关村,大、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资源,却很难达到合理的局面。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场合下发出这样的疑问:谁抢走了我的阳光?

  北京灵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海东说:“只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谁在中关村拿走了最多的资源,就知道谁抢走了中小企业的阳光。”

  中关村的发展经历了从贸易到生产,再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起来的那批企业,大多数经历了这个历程,而且“现在也还在贸工技的模式中艰难转化。它们已经成长起来了,成为了中关村重点企业或者大企业,他们也因此占有了中关村的大量资源。但是,这其中有些是靠运用别人的创新组装产品盈利的搬砖头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的牢骚,那些中关村里的“大树们”并非一无所知。然而大企业中,也有区别对待。一位非IT类企业的副总曾在私下抱怨过:“中关村的土地也不是随便哪个大企业去要就能要到的,因为所处的行业关系,我们在北京也很难要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要不然我们的生产基地也不会建在外地。”

  于海东直言:“中关村这么做,是想激励与促进大型的、具有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企业逐步发展,用心良苦,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中关村的发展,只靠这些大企业就够了吗?适当对大企业有一些优惠是对的,但是大企业本身也应该承担起多一点的产业和社会责任。”

  然而,让中小企业们感觉到郁闷的是,有些企业在获得了资源后,摇身一变,成为房东,以并不低廉的价格将写字楼租赁给中小企业,“这算是什么?是给中小企业帮助吗?”一位软件企业的老总反问道。

  某地中小企业代表质疑其所在地政府部门领导时说:“您上任几年了,从来就没想到要过问一下我们企业的难处。”结果这位领导居然说:“我手下就几十个人,要照顾几万家企业,哪里照顾得来。不可能我们每家企业都去走吧。当然得是你们来找我们会方便一些、有效一些。”

  讲述这一个故事的,是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他明白领导的意思是让企业主动多找领导反映困难,“但是企业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上花的时候实在太多了。”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关村在中小企业成长为大规模的公司的道路上,有过很多成功范例和先进经验。但是企业规模大了,也难免会出现同样的“顾此失彼”。中国人有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国人同样还有句话:五指三长两短。在中关村,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到的待遇有所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难以更改的存在。

  在中关村一些中小企业看来,这种存在产生的原因,除了现在的中关村更加重视“数字”、强调实现“目标”外,还因为中关村的发展趋势变了。

  于海东说:“我感觉中关村要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或者是高档办公区了,它不单单是一个创新企业的成长摇篮。”

  因为发展趋势变了,中关村的领导层也出现了变化。“现在中关村的领导中学管理的、搞金融的多,懂技术和搞专业的相对少。而中关村涉及的行业领域之多,是别的地方罕见的,无疑,这增加了中关村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难度。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抓住一个自主创新的重点,就不难找到入手点。”

  麒麟网的刑山虎表示,中小企业往往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要逐步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效果,就应该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到,重点企业不一定就是大企业。”

  时代集团的彭伟民曾这样说过:“政府在某种情况下,更重视大企业的需求并没有错,整体而言,现在的创业环境是比过去好了。但是我个人觉得,目前环境下也许不能再产生大企业。因此,中关村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思维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于海东直言道:“中关村的创新主力军显然是中小企业,不是说大企业就不创新了,只是说它们的创新更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很难开辟创新领域。中关村应该给中小企业更多空间来发挥自己的特点与长处。”

  现在的中关村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呆得很累”,但是“走又舍不得”的地方。呆得累是因为“要在中关村呆下去,成本过高,而且你不一定能够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谁都不愿意做那个不被关注爱护的孩子吧。”一位近年来发展颇快的网游公司老总如是说道因为中关村的成本压力,他已经动了不下5次要搬家的念头。

  但是,他暂时还舍不得走,因为“中关村汇集了中国最密集的知识分子阶层,有中国科学院,有各大专业院校。”因为中关村里大学生很多,是周期性一批一批地出现,全国在哪儿都不会有中关村这么多的人才,这么多年轻的、充满创业意识的年轻人才。“要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你的企业才能够发展起来,缺乏这样的年轻人,你的公司发展不起来。”

  “有不少企业,小的时候在中关村,长大了就迁出去了,像神州泰岳,上市后搬到朝阳北辰去了,只留下了一间办公室在海淀区。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关村,我想说爱你并不是特别容易。”从事数码研发工作的刘先生说,“现在外地的各种条件肯定比中关村的更加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比如房价、人员成本。北京市的各种成本慢慢的升高,导致企业经营压力过大。在外地,政府可以给一个企业一块很大的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一块地,但在北京就不可能,因为它不可能给你一个企业那么大的支持,毕竟北京各方面的成本要高得多。”

  近几年来,看中中关村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并欲伸手挖墙角的外地城市并不鲜见。与中关村相比,他们突出的特点是:能提供比中关村好得多的政策环境和较宽松的创新环境。

  但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不了中关村的一点是:深厚的学术、技术环境与积累。

  但是,依然有企业并不信这个邪,“中国的人才多得是,不一定非在北京找。”

  一家在中关村数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早在几年前就迁往了湖南。缘由是被更有诱惑力的条件吸引。现在,这家企业的的老板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呆在湖南,在北京只留下了一个研发中心。当时这位老板对手下的员工说了,不管你在公司呆了多久,如果不愿意去湖南办公的,就地解聘。“公司在湖南甚至周边省市一样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现在中关村能留住中小企业的,就是人力资源和科研环境了。如果不再营养一个合理的企业生存生态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于海东说。

  依然乐观的企业也有,刑山虎就满怀期待:“现在中关村一直强调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我相信,以后的环境会慢慢的变好,只要真正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总会沐浴到足够的阳光和雨露的。”

相关文章